上腹部疼痛伴噯氣20天。患者20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(xiàn)上腹部疼痛,放射至后背,伴兩肋間疼痛,偶有臍周疼痛不適感,腹脹,納差,二便正常,反復口腔潰瘍,無口干、口苦,眠可。舌淡紅苔白脈弦細。神志清,生命體征平穩(wěn),咽部無充血,扁桃體未見腫大,兩肺呼吸音清,未聞及干濕性啰音,心律齊,未聞及病理性雜音,腹軟,上腹部壓痛,無反跳痛,移動性雜音陰性。中醫(yī)診斷為:胃脘痛,肝胃不和證。治以疏肝行氣,和胃止痛,處方如下:
白術15g 黨參15g 枳殼10g 茯苓20g
白芍10g 陳皮5g 甘草5g 柴胡10g
佛手10g 砂仁5g后下 法半夏10g 厚樸10g
海螵蛸15g 延胡索15g 旋復花10g包煎 香附15g
郁金10g
4劑,水煎服,日一劑
后患者未復診,及后陪家人來診訴服藥后癥狀好轉,因不能忍受藥物味苦,故未能堅持治療。
心得體會:
該患者“上腹部疼痛伴噯氣20天”就診,屬于祖國醫(yī)學中的“胃脘痛”范疇,多由外感寒邪、飲食所傷、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(fā)。胃是主要病變臟腑,常與肝脾等臟有密切關系。胃氣郁滯、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。治療以理氣和胃為大法,根據(jù)不同證候,采取相應治法?;颊咔橹静皇妫瑧n思惱怒,肝失疏泄,肝郁氣滯,橫逆犯胃,以致胃氣失和,胃氣上逆,出現(xiàn)上腹部疼痛,腹脹,舌淡紅苔白脈弦細乃“肝胃不和”之征象,證屬“肝胃不和”?;颊叻竭x柴芍六君子湯加減。方中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砂仁取六君子湯之意,健脾益氣和胃,理氣止痛;柴胡氣質輕清,能疏解少陽之郁滯;厚樸、枳殼理氣暢中;海螵蛸抑酸止痛、延胡索行氣止痛,香附、郁金疏肝行氣,旋復花下氣消痰,甘草調和諸藥。